7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铅蓄电池销售及回收环节实地走访发现,新的行业准入实施效果已经显现,一些小型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开始被淘汰;尽管新版准入条件对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有所提及,但现存零散回收等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受访本报的相关专家认为,提高准入条件是进步,但在生产工艺以及回收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上,仍待需政策进一步加以规范。
“低价货”生产厂家纷纷退出
7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四环的一家大型汽配城。在汽配城主营各类汽车、摩托车铅酸蓄电池的赵姓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直言,新版行业准入条件实施以来,最直接影响就是,原本一些可以低价进货的铅蓄电池企业关门大吉,继而造成无低价货可进。
该负责人称,所谓低价货,既有一些贴牌生产的正规电池,也有一些假冒的所谓“副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为何生产低价货的厂家选择关门?该负责人认为与7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有关。他介绍:“大部分低价位的汽车、摩托车铅酸电池都很便宜,就在一两百到两三百元之间,多由小型铅蓄电池企业生产,而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普遍较低,现在只好关门。”
这些小型铅蓄电池企业退出市场给中大型企业留出更多空间。“比如一台十万元以下的汽车,以前可以在我这里买到150或者180元的电池,现在这些电池缺货,就只能选择200元左右的品牌电池了。”该负责人说。
零散回收现象普遍存在
铅蓄电池因其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产品中。然而,铅蓄电池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诸多不规范回收废旧铅蓄电池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些废旧电池往往会通过不规范的拆解、再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员带来伤害。
废旧铅蓄电池如何回收利用?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前来更换新电池的车主,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回收电池并冲抵新电池价款,再将废旧电池送回厂家拆解回收再利用,以获取一定利润。
然而,一些回收废旧铅蓄电池的游商经常在汽配城等区域活动。“有不要的电池吗?还是60块钱一个。”一个长期回收废旧铅蓄电池的小贩来到该门店,看上去与店主很熟络。
“这些人天天满汽配城收旧电池,然后倒手卖给能拆解的大厂家,每个电池也能赚几十块钱,甚至百十块钱。”赵姓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好多小区里的废品回收点也收。
本报记者随后走访了多个社区固定及流动废品回收点,这些回收渠道一般只回收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而汽车的废旧电瓶一般在4S店、修理厂、汽配城甚至路边维修点进行回收,回收价格各有高低,多在50到100元之间。实际上,在这些回收渠道中,多数零散回收行为不规范。
新版《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规定,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应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利用销售渠道建立废旧铅蓄电池回收系统,或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再生铅企业对废旧铅蓄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
生产工艺待进步 回收行为待规范
“新版准入条件的实施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生产工艺方面仍有两方面不足之处,需要重点关注。”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7月31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在准入条件的“工艺与装备”中,并未出现“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氧化铅污染”的技术层面新要求;二是在废水处理方面,也没有生产工艺进步的更多要求。
“当前的工艺要求主要强调封闭生产、密闭生产。实际上,按照先进技术要求,有些环节还需要在隔绝空气状态下利用惰性气体保护生产,确保铅粉不被空气氧化形成氧化铅,以此来杜绝污染。”李亚栋强调,在废水处理环节也应该制定更严格的处理标准,防止含重金属的污水对自然环境带来污染。
对于回收环节,李亚栋认为,与生产工艺一样,回收体系的建立也是关键问题。如果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环节不规范,废旧电池中的铅粉进入自然环境的几率就会增加,也极易造成污染。一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环境乃至人员健康安全势必受威胁。
在李亚栋看来,新版准入条件有利于淘汰零散企业,同时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继而方便环保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但在生产工艺上并未做出更大改善的前提下,生产工艺进步要求的缺位对整治铅蓄电池行业污染可谓治标不治本。
“如果技术工艺本身不改进,铅粉尘的排放环节也难以乐观。”李亚栋说。
提高排放标准意在形成倒逼机制
新版《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实施满月之后,上海地方环保标准《铅蓄电池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于8月1日起强制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铅污染物防控体系。
据记者了解,该标准针对铅蓄电池企业产污、排污特点,以最佳控制技术为基础,根据国内外最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水平来确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较国家现行标准有较大提高。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准入条件以及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新政策的实施都是为了对铅蓄电池行业形成倒逼机制。
“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的提升,对处于调整期的铅蓄电池行业必定会增加成本。”林伯强说,对上海而言,甚至会导致一些企业选择到外省市重新选点生产,以转移生产成本;对全行业而言,短时期内虽然会对企业带来成本上升,但长远看,会达到整合资源、强迫转型的效果。
对此,李亚栋提醒,铅酸电池生产排放能否达标的关键在于,切实通过技术进步带动生产环节污染物排放降低,杜绝利用注水等稀释手段达到排放标准,因为稀释后的污染物治理难度更大。
李亚栋强调,在当前锂电池或其他新能源电池未能取代铅蓄电池的情况下,铅蓄电池的需求量依旧巨大,应该在提升铅蓄电池生产工艺环节下大力气,从源头解决铅蓄电池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