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 释放制造业红利
2013年08月27日浏览次数:1757
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后公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业界期待自贸区细则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制度红利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他也猜测自贸区内税率、汇率等多重优惠是否会引发内地企业加速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的趋势。
“假如对区内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低于香港的16.5%所得税税率,将形成直接竞争。未来是否突出产业为导向还需要等细则出台。”分析人士说道。今年上半年,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上报国务院审批。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草案。
商务部官方则称,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42项举措落实“金融国十条”
就在21日,上海金融办称,上海市政府已在8月9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件共42条具体工作措施,以落实“金融国十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上海要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提出具有上海特点的方案和操作办法,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
具体包括:积极争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运作;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研究推进在沪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开展政策研究,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探索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常规化路径。
金融创新反哺中国制造业
对中国的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而言,金融支持是“雪中送炭”。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却面临不断加剧的困难。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普遍面临成本难题,用工荒、人员流动性大、招聘和培训费用大。劳动力成本翻倍,综合保险费和加班费也水涨船高,进口原材料用美元支付也增加了成本。
由于人员不稳定和汇率波动,企业不敢接大单和长单。主要出口目的地欧美订单大幅减少给企业带来两头夹击,把制造业的中间利润几乎挤掉了。部分外资制造业正考虑把企业迁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