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过剩泥潭 电解铝亏损困局难逆转
2013年06月19日浏览次数:1546
材质轻、性能好、可回收再生反复利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本应该大有可为的电解铝产业,如今却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当前,我国电解铝行业已步入最为严峻的时刻。
产能过剩 成本倒挂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能达2600万吨,实际产量为2027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8%,而这已是2008年以来电解铝产能利用率最高的一年。数字显示,过去5年电解铝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75%。
自2011年8月以来,电解铝的销售价就开始低于生产成本出现倒挂。2012年,全国电解铝平均销售价格为15636元/吨,平均生产成本为16200元/吨,全行业亏损面达到93%。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电解铝产量应为2400万吨。“如今我们已经提前5年达到这个目标,有近30%的产能处于过剩。”中国铝业公司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秀富表示。
在行业中一直稳居“第一把交椅”的河南,在2012年电解铝发展中遭遇了黄金发展10年之后的严峻考验。据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的统计显示,河南省内12家规模以上电解铝企业无一盈利,3家企业关张停业,剩下9家亏损高企。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铝材料需求下降和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双重夹击下,全球铝制品价格从2万元每吨一路走低。
据河南省内一家大型电解铝企业负责人介绍,现货铝1.6万元的售价,企业尚能无利维持运转,但低于1.6万元每吨便会出现价格倒挂,危及现金流。
更为严峻的是,截至2013年3月,国内现货铝价格已经跌破每吨1.5万元关口,最低报价已经跌破1.46万元每吨,比电解铝行业公认的平均成本低出1000元。这也意味着中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最大行业正在全面亏损。
与同样在经历着行业产能过剩的山东等省份相比,河南电解铝面临的压力更大,河南电解铝企业损失也更为惨重,而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则是电价高企。
电解铝产能过度扩张不仅威胁企业的生存,还拉动了上游氧化铝的产能膨胀,进而又拉动了对铝土矿的巨大需求。我国已探明的铝土矿储量不足全球总量的3%,消耗量却已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左右,国内铝土矿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氧化铝、电解铝生产,只有依靠进口。2011年、2012年,我国进口铝土矿连续两年超过4000万吨。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威胁着整个中国铝工业。
2012年我国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近25%,主要集中在电解铝行业。而整个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可见,在铜铅锌等行业投资大幅回落的情况下,经营十分困难的铝冶炼行业投资热度仍然较高。
有专家统计,随着电解铝产业向电价更便宜的西部转移,目前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区在建的电解铝产能还有800多万吨。如果这些产能建成,而中东部高电价成本地区的产能又无法及时退出,产能过剩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电价高企 生死存亡
电解铝主要生产成本由电力、氧化铝、阳极碳和人工等成本构成。电力成本占据着电解铝成本大约50%以上,说电力成本决定着电解铝生死存亡一点也不为过。电力成本不断攀升或许是让河南电解铝亏损的一个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事实上,河南电解铝亏损,并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行业普遍存在的。
“2012年全国电解铝年产量2027万吨,同比增长12.2%,而产能利用率只有85%左右。全年LME三个月期铝的平均价格在2049美元每吨,但成本却达到了2149美元每吨,使得全行业陷入亏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近日表示。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281家规模以上铝冶炼企业中亏损企业为89家,亏损面为31.7%,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增加28家。铝冶炼亏损企业亏损额113.5亿元,占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的35.4%。
在当前经济结构深度优化、转方式时期,如何尊重规律、多管齐下、分业施政来给产能过剩降温也成为摆在当前亟待解决的头号问题。
导致电解铝亏损的另一“元凶”是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重要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电解铝在发展中其产能过剩也一直如影随形。
事实上,关于电解铝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的问题,早在2011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该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要立即叫停拟建电解铝项目,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在同年5月份,工信部又发布了电解铝行业淘汰60万吨落后产能。
[NextPage]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电解铝行业普遍亏损未能给一直重拳调控的产能扩张降温。一方面,国家政策频频,意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遏制产能疯涨。另一方面,国家调控政策似乎“失灵”,电解铝项目仍在建设,产能仍在扩张。
电解铝当前面临全行业亏损以及产能过剩,文献军表示,铝冶炼行业遭遇了全行业亏损前所未有的困难,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仍有扩大的趋势,建议国家采取相关措施化解产能过剩。
据业内人士分析,政府调控只是一方面,要想真正抑制产能增长,还需要企业自身的挖掘和企业间的协作,企业在上电解铝项目的同时不要光考虑成本、原料的便利因素,还要考虑到周边是否有配套相应的下游加工企业,企业自身也可以向下游铝材加工方面延伸,提升附加值,考虑多往高端产品方向发展,扩大电解铝的消费。另外,扩大铝加
工材的出口,也可以缓解电解铝的过剩,政府控制和企业的有序发展双管齐下才能遏制住产能过度扩张势头。
遏制投资 建立补偿机制
实际上,铝工业发展最快的这10多年,也是国家对电解铝行业调控最严厉的10多年。然而,却出现了越调控投资越猛、越调控产能越大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电解铝项目的偏爱。电解铝投资体量大,投资门槛低,也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因此有些地方不管有没有资源和能源条件,都把电解铝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
统计显示,2003年以来,全国新增电解铝产能2100万吨,大多数是未按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核准的。地方政府在电价、税率、土地价格、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电解铝项目优惠,为了规避调控,不少电解铝项目甚至以“节能环保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面目立项建设。
要化解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过剩,各方建议的第一条都是控制总量。应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400万吨产量目标和我国铝的消费增长速度来引导产业发展,使产能增加与实际消费相匹配。
问题是如何控制总量,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遏制上马电解铝项目的冲动。一方面要让土地、金融、环保这三道闸门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违规上马的项目,要加强问责。“问责不是问企业的责,企业没有决定权。问责是问地方政府的责,一级问一级。”文献军说。
为尽快消除企业退出障碍,文献军建议,国家建立中东部能源成本高的地区电解铝产能退出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给予东中部产能退出支持和补偿,或仿照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对退出市场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也被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电解铝行业由于受制于原材料本地化等特点,兼并重组的势头并不如钢铁等行业那么明显。对此,赵秀富提出,应加强国家在金融、税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中铝等龙头企业作为铝产业整合重组的主导企业,把违法违规产能作为被整合对象,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从而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2012年,我国电解铝市场需求量为1910万吨,按照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预测每年递增7.8%,到2015年国内铝的消费量约为2400万吨左右,与当前的实际产能相当。“现在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应把疏堵并举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一项战略。”文献军说,“更关键的是当前要堵得住,一定要把产能增长速度降下来,否则我们所有的措施都会失效。”
编后短评
去产能还应兼并重组瘦身优化
从1992年新中国电解铝行业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开始,中国的电解铝开始了急速扩张。电解铝产量的世界排名也很快在2001年被重排,中国人从此坐上了铝产量大国的头把交椅,这一坐就是11年……
在这11年间,电解铝产业乱象丛生,企业“先上船,再买票”的现象屡禁不止,地方优惠政策层出不穷。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治理电解铝行业,尤其是希望通过在行业中实施兼并重组来降低产能,重塑有序的行业秩序,但是由于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兼并重组变得难以推进。
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仍在加快电解铝项目建设,甚至在招商引资中给予土地、税收、优惠电价等方面政策支持。同时,还有一些企业还采用“先建再报批”等方式抢建项目,使电解铝行业供大于需、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矛盾更加凸显。
[NextPage]
由于市场经济放开了审批权,一些有实力、有资源的大集团宁可自己投资新建,也不愿意通过兼并延伸产业链。企业如看不到盈利希望,就不愿意去实施兼并重组,目前来看,推进兼并重组还有很多行业矛盾需要解决。